
在会议开幕环节,会议联合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关海霞教授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徐波教授致开幕词。

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关海霞教授
关海霞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甲状腺分子诊断领域的发展历程,她指出,随着对甲状腺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分子诊断方面的认识逐渐加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分子诊断也作为甲状腺癌细胞学和病理诊断的辅助工具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甲状腺癌良恶性辅助诊断、术后复发风险的评估预测和复发转移的甲状腺癌的治疗。希望本次沙龙交流能提升临床医生对甲状腺癌分子诊断的认知、促进甲状腺分子诊断的临床研究。
徐波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增长较快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我们需要更多先进前沿的技术方法,来加深对甲状腺癌发生和发展机制的了解,以期发现更多有效的甲状腺分子诊断标记物及靶向药物的分子靶点,获得更加精准的诊断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徐波
♦ 嘉宾演讲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研究员 赵志斌
《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研究和进展》
赵志斌博士分享了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研究和进展。他介绍到,在甲状腺肿瘤的微环境里,有很多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也有很多抑制肿瘤生长的细胞。在大的免疫细胞亚群里,大家对这两类细胞所知较为清楚;但现在的免疫学研究,由于技术和手段的进步,我们会把一个细胞再去细分——就像我们以前常规地认为巨噬细胞就是一个 “群”,后来大家慢慢发现巨噬细胞里也分不同的细胞亚群。同样,在甲状腺中的CD8+T细胞、NK细胞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者往往很关注CD8+T细胞,一讲到CD8+T细胞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群可以 “杀” 肿瘤的细胞,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少所有的CD8+T细胞都具有这样的功能。
赵志斌博士提到,在针对甲状腺癌的免疫微环境研究中,他和团队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里的细胞到底有什么不同?第二,在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里的免疫细胞组成是否有比较特殊的地方?
他分享了团队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CD8+T细胞亚群的研究:多结节甲状腺肿(MNG)组织中的免疫微环境与外周血中的免疫微环境有所不同;在PTC中检测到更多的记忆性CD8+T细胞;CD8+T细胞上PD-1、CD39和CD103的表达模式在生理学和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并与PTC的复发率有关。
◊西湖大学博士 孙耀庭
《临床蛋白质组学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
孙耀庭博士分享了临床蛋白质组学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她提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心法则:生命的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再传递到蛋白质,如果DNA或RNA出现影响到生命活动的故障,一定会反映到蛋白质上。因此,我们能从蛋白质入手展开生命健康的相关研究。而AI与蛋白质组学的结合,更能助力肿瘤等疾病的精准诊断。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基于临床蛋白质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甲状腺结节的精准诊断。
孙耀庭博士所在的西湖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包括新加坡和中国在内的几十家医院进行合作,建立了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的数据集,对1000多名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样品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再通过AI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分析,建立了由多个蛋白特征构成的AI模型,可以用干结节良恶性的评估,而且这些结果的准确度高达90%。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由西湖欧米转化,开发了一款AI赋能的精准医学多组学产品甲谱诺(ThyroProt®),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

分享的最后,孙耀庭博士表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例子只是AI+蛋白质组学精准诊断中的一个应用范式,该研究范例理论上可推广至其他病种,比如卵巢癌、大肠癌等。
◊ 西湖大学长聘副教授、西湖欧米创始人 郭天南
《AI赋能蛋白质组学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郭天南教授分享了蛋白质谱研究的必要性、临床蛋白质组学技术、甲状腺结节诊断、空间蛋白组学新技术ProteomEx、血液和尿液的蛋白质谱检测、蛋白质谱的转化前景等内容。
他提到,人体内的蛋白质指示着当前生命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蛋白质组学在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领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技术和降低的成本,为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来分析极微量样本的蛋白质组,并实现快速深入的、高通量、高重复性的检测。由此产生的海量蛋白质组数据,需要AI来帮助处理、分析和解释。关于AI赋能蛋白质组学的应用,郭天南教授也提到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研究和相关产品甲谱诺。
郭天南教授还分享了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蛋白质谱检测,以及蛋白质谱的转化前景。他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对临床诊疗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临床医生也需要理解什么是蛋白质组。“希望中国的科学家能和临床医生一起合作,一起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方法,以此来解决重要的问题。”
◊迪安诊断南区产品中心总监 欧兆
《浅谈甲状腺分子诊断研究新进展》
欧兆博士分享了甲状腺分子诊断研究的新进展,展开介绍了从ThyroSeq v3基因组分类器在成人/儿童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性能、蛋白质组联合AI进行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基于代谢组学构建PTC/FTC分子诊断模型、表观遗传学印记基因生物标志物对甲状腺结节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QCIGISH分级模型在前瞻性盲法炎症队列中的性能、基于单细胞转录组重定义甲状腺癌分子分型、NTRK/RET基因融合与儿童甲状腺癌的转移能力增加及持续性疾病相关、甲状腺肿瘤的启动及克隆演变模式等话题。

在讨论环节,大家就讲者们先前的分享及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场景等甲状腺癌研究话题进行了问答式交流。
最后,关海霞教授作会议总结,她对在场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作为中青年学者,希望以后大家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研究上的合作,为甲状腺癌诊疗做出更大贡献。

在会议开幕环节,会议联合主席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关海霞教授和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徐波教授致开幕词。

广东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关海霞教授
关海霞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甲状腺分子诊断领域的发展历程,她指出,随着对甲状腺癌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分子诊断方面的认识逐渐加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甲状腺肿瘤的发病机制,分子诊断也作为甲状腺癌细胞学和病理诊断的辅助工具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实践,包括甲状腺癌良恶性辅助诊断、术后复发风险的评估预测和复发转移的甲状腺癌的治疗。希望本次沙龙交流能提升临床医生对甲状腺癌分子诊断的认知、促进甲状腺分子诊断的临床研究。
徐波教授在致辞中提到,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已成为发病率增长较快的人类恶性肿瘤之一。我们需要更多先进前沿的技术方法,来加深对甲状腺癌发生和发展机制的了解,以期发现更多有效的甲状腺分子诊断标记物及靶向药物的分子靶点,获得更加精准的诊断评估方法和治疗手段。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徐波
♦ 嘉宾演讲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研究员 赵志斌
《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研究和进展》
赵志斌博士分享了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特征研究和进展。他介绍到,在甲状腺肿瘤的微环境里,有很多促进肿瘤生长的细胞,也有很多抑制肿瘤生长的细胞。在大的免疫细胞亚群里,大家对这两类细胞所知较为清楚;但现在的免疫学研究,由于技术和手段的进步,我们会把一个细胞再去细分——就像我们以前常规地认为巨噬细胞就是一个 “群”,后来大家慢慢发现巨噬细胞里也分不同的细胞亚群。同样,在甲状腺中的CD8+T细胞、NK细胞等也是一样的道理。
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者往往很关注CD8+T细胞,一讲到CD8+T细胞大家都觉得这是一群可以 “杀” 肿瘤的细胞,但实际上可能并不少所有的CD8+T细胞都具有这样的功能。
赵志斌博士提到,在针对甲状腺癌的免疫微环境研究中,他和团队主要有两个目的:第一,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里的细胞到底有什么不同?第二,在甲状腺癌免疫微环境里的免疫细胞组成是否有比较特殊的地方?
他分享了团队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CD8+T细胞亚群的研究:多结节甲状腺肿(MNG)组织中的免疫微环境与外周血中的免疫微环境有所不同;在PTC中检测到更多的记忆性CD8+T细胞;CD8+T细胞上PD-1、CD39和CD103的表达模式在生理学和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并与PTC的复发率有关。
◊西湖大学博士 孙耀庭
《临床蛋白质组学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
孙耀庭博士分享了临床蛋白质组学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她提到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心法则:生命的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再传递到蛋白质,如果DNA或RNA出现影响到生命活动的故障,一定会反映到蛋白质上。因此,我们能从蛋白质入手展开生命健康的相关研究。而AI与蛋白质组学的结合,更能助力肿瘤等疾病的精准诊断。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基于临床蛋白质组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甲状腺结节的精准诊断。
孙耀庭博士所在的西湖大学的科研团队与包括新加坡和中国在内的几十家医院进行合作,建立了多中心、回顾性和前瞻性的数据集,对1000多名患者的甲状腺结节样品进行蛋白质组分析,再通过AI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分析,建立了由多个蛋白特征构成的AI模型,可以用干结节良恶性的评估,而且这些结果的准确度高达90%。
目前,这一研究成果已经由西湖欧米转化,开发了一款AI赋能的精准医学多组学产品甲谱诺(ThyroProt®),用于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

分享的最后,孙耀庭博士表示,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例子只是AI+蛋白质组学精准诊断中的一个应用范式,该研究范例理论上可推广至其他病种,比如卵巢癌、大肠癌等。
◊ 西湖大学长聘副教授、西湖欧米创始人 郭天南
《AI赋能蛋白质组学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郭天南教授分享了蛋白质谱研究的必要性、临床蛋白质组学技术、甲状腺结节诊断、空间蛋白组学新技术ProteomEx、血液和尿液的蛋白质谱检测、蛋白质谱的转化前景等内容。
他提到,人体内的蛋白质指示着当前生命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进展情况,蛋白质组学在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领域有很大的用武之地。近年来,不断发展的技术和降低的成本,为临床样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如今,我们可以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来分析极微量样本的蛋白质组,并实现快速深入的、高通量、高重复性的检测。由此产生的海量蛋白质组数据,需要AI来帮助处理、分析和解释。关于AI赋能蛋白质组学的应用,郭天南教授也提到了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研究和相关产品甲谱诺。
郭天南教授还分享了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蛋白质谱检测,以及蛋白质谱的转化前景。他指出,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对临床诊疗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因此,临床医生也需要理解什么是蛋白质组。“希望中国的科学家能和临床医生一起合作,一起提出一些新的概念、新的方法,以此来解决重要的问题。”
◊迪安诊断南区产品中心总监 欧兆
《浅谈甲状腺分子诊断研究新进展》
欧兆博士分享了甲状腺分子诊断研究的新进展,展开介绍了从ThyroSeq v3基因组分类器在成人/儿童甲状腺结节中的诊断性能、蛋白质组联合AI进行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判断、基于代谢组学构建PTC/FTC分子诊断模型、表观遗传学印记基因生物标志物对甲状腺结节诊断具有极高的准确性、QCIGISH分级模型在前瞻性盲法炎症队列中的性能、基于单细胞转录组重定义甲状腺癌分子分型、NTRK/RET基因融合与儿童甲状腺癌的转移能力增加及持续性疾病相关、甲状腺肿瘤的启动及克隆演变模式等话题。

在讨论环节,大家就讲者们先前的分享及分子标记物的应用场景等甲状腺癌研究话题进行了问答式交流。
最后,关海霞教授作会议总结,她对在场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表示,作为中青年学者,希望以后大家能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研究上的合作,为甲状腺癌诊疗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