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蛋白质组“失联”:揭开衰老大脑的翻译困境

View :51
在生命科学界,有这样一个“短命”的小明星——非洲青鳉鱼(African turquoise killifish)。它的寿命只有几个月,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出人类大脑几十年才有的衰老变化。这一次,科学家用它揭开了一个隐藏在衰老大脑深处的重要谜团:蛋白质合成的“翻译”障碍,或许是大脑衰老的关键推手。
7月31日,德国莱布尼茨衰老研究所Alessandro Ori团队和斯坦福大学Judith Frydman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ltered translation elongation contributes to key hallmarks of aging in the killifish brain"的文章。

本研究利用短寿命鳉鱼模型,通过整合RNA测序、蛋白质组学、翻译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深入探究了大脑衰老进程。研究发现,衰老大脑中蛋白质丰度与RNA水平的关联减弱,其核心原因并非蛋白质稳定性下降,而是翻译效率降低,特别是翻译延伸过程受阻(核糖体停滞)。这导致富含精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的关键蛋白质(如核酸结合蛋白)合成减少和功能下降。同时,线粒体组成变化也加速了衰老相关的功能衰退。该工作将翻译障碍和蛋白质稳态失衡确立为大脑衰老的关键标志,并揭示了其通过影响基因组稳定性、RNA加工、蛋白质合成及线粒体功能,串联起其他衰老特征,也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视角。

01 

从基因到蛋白: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常说“基因是蓝图,蛋白是建筑”,按理说,mRNA(转录本)越多,蛋白质也应该越多。但衰老的大脑里,这条规律渐渐失灵——mRNA和蛋白质数量的变化“脱钩”了。
研究团队对不同年龄段的非洲青鳉鱼大脑,进行了全方位的分子“体检”:
  • 氨基酸浓度
  • tRNA、mRNA、正在被翻译的mRNA(转录组+翻译组)
  • 蛋白质组、翻译后修饰(磷酸化、泛素化、乙酰化)
  • 蛋白溶解度、细胞器组成
结果发现,衰老并非单一环节故障,而是多系统“连锁反应”。

Proteome and transcriptom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illifish aging brain.

 02 

核心发现:翻译卡壳,卡在“碱性密码子”

本文研究亮点在于核糖体测序(Ribo-seq)的结果:
  • 老年大脑核糖体更容易“卡住”(翻译停顿)
  • 停顿位置集中在编码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的密码子段
  • 这些氨基酸在DNA/RNA结合蛋白中比例极高
这意味着,许多维持基因组稳定、转录调控、RNA加工的关键蛋白质在合成环节就被拖慢或中断,即使mRNA水平正常,最终蛋白产量也大幅下降。

Ribosome profiling in the killifish aging brain.

 03 

影响深远:从基因维护到线粒体功能

蛋白质翻译受阻,不只是“数量”问题,还会带来错误折叠和难溶聚集——这正是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特征。
此外,研究还发现:
  • 衰老影响了线粒体组成,可能加剧能量代谢障碍
  • 部分蛋白降解途径(如蛋白酶体)受损,但与翻译缺陷的影响机制不同
  • 这些变化之间存在交织与放大效应,构成了衰老的多重“分子漩涡”

Age-associated alterations of proteins linked to huma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04 

科学与应用的启示

  • 新靶点探索:
    • 针对翻译延伸过程和核糖体卡顿的干预,可能延缓蛋白质组的衰老。
    • 保护DNA/RNA结合蛋白的合成,有望改善基因组维护和转录调控。
  • 疾病关联: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高度契合,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模型价值:短寿命杀鱼模型可加速衰老研究周期,助力新型抗衰策略的验证。

 05 

小结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城市,mRNA是施工图纸,核糖体是工人,蛋白质是建筑物。衰老的大脑,不是图纸坏了,而是工人搬砖的路上频频被绊住脚——尤其是在运送“核心建材”时。久而久之,城市的重要设施就会缺失或损坏,这就是我们在衰老中看到的认知和功能退化。
衰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从分子层面一点一滴累积的“施工延误”。理解这些微观过程,不仅让我们更接近破解衰老的密码,也为未来延缓脑衰老、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分子侦探"之姿,在非洲青鳉鱼衰老模型中首次锁定大脑功能衰退的元凶:当基因指令(RNA)与蛋白质执行严重脱节时,翻译机制崩溃导致富碱性蛋白合成瘫痪,而蛋白质组学不仅精准捕捉到翻译卡顿与修饰异常(如线粒体呼吸链蛋白乙酰化失控),更揭示出传统转录组分析无法触及的衰老本质——蛋白质网络的动态失衡才是神经退行病变的推手。这项研究为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提供了全新靶点,彰显蛋白质组学在破译衰老密码中不可替代的"解码器"作用。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3079
在生命科学界,有这样一个“短命”的小明星——非洲青鳉鱼(African turquoise killifish)。它的寿命只有几个月,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呈现出人类大脑几十年才有的衰老变化。这一次,科学家用它揭开了一个隐藏在衰老大脑深处的重要谜团:蛋白质合成的“翻译”障碍,或许是大脑衰老的关键推手。
7月31日,德国莱布尼茨衰老研究所Alessandro Ori团队和斯坦福大学Judith Frydman团队在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Altered translation elongation contributes to key hallmarks of aging in the killifish brain"的文章。

本研究利用短寿命鳉鱼模型,通过整合RNA测序、蛋白质组学、翻译组学等多组学技术,深入探究了大脑衰老进程。研究发现,衰老大脑中蛋白质丰度与RNA水平的关联减弱,其核心原因并非蛋白质稳定性下降,而是翻译效率降低,特别是翻译延伸过程受阻(核糖体停滞)。这导致富含精氨酸等碱性氨基酸的关键蛋白质(如核酸结合蛋白)合成减少和功能下降。同时,线粒体组成变化也加速了衰老相关的功能衰退。该工作将翻译障碍和蛋白质稳态失衡确立为大脑衰老的关键标志,并揭示了其通过影响基因组稳定性、RNA加工、蛋白质合成及线粒体功能,串联起其他衰老特征,也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视角。

01 

从基因到蛋白:哪里出了问题?

我们常说“基因是蓝图,蛋白是建筑”,按理说,mRNA(转录本)越多,蛋白质也应该越多。但衰老的大脑里,这条规律渐渐失灵——mRNA和蛋白质数量的变化“脱钩”了。
研究团队对不同年龄段的非洲青鳉鱼大脑,进行了全方位的分子“体检”:
  • 氨基酸浓度
  • tRNA、mRNA、正在被翻译的mRNA(转录组+翻译组)
  • 蛋白质组、翻译后修饰(磷酸化、泛素化、乙酰化)
  • 蛋白溶解度、细胞器组成
结果发现,衰老并非单一环节故障,而是多系统“连锁反应”。

Proteome and transcriptom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killifish aging brain.

 02 

核心发现:翻译卡壳,卡在“碱性密码子”

本文研究亮点在于核糖体测序(Ribo-seq)的结果:
  • 老年大脑核糖体更容易“卡住”(翻译停顿)
  • 停顿位置集中在编码赖氨酸(Lys)和精氨酸(Arg)的密码子段
  • 这些氨基酸在DNA/RNA结合蛋白中比例极高
这意味着,许多维持基因组稳定、转录调控、RNA加工的关键蛋白质在合成环节就被拖慢或中断,即使mRNA水平正常,最终蛋白产量也大幅下降。

Ribosome profiling in the killifish aging brain.

 03 

影响深远:从基因维护到线粒体功能

蛋白质翻译受阻,不只是“数量”问题,还会带来错误折叠和难溶聚集——这正是很多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的分子特征。
此外,研究还发现:
  • 衰老影响了线粒体组成,可能加剧能量代谢障碍
  • 部分蛋白降解途径(如蛋白酶体)受损,但与翻译缺陷的影响机制不同
  • 这些变化之间存在交织与放大效应,构成了衰老的多重“分子漩涡”

Age-associated alterations of proteins linked to huma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04 

科学与应用的启示

  • 新靶点探索:
    • 针对翻译延伸过程和核糖体卡顿的干预,可能延缓蛋白质组的衰老。
    • 保护DNA/RNA结合蛋白的合成,有望改善基因组维护和转录调控。
  • 疾病关联: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高度契合,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 模型价值:短寿命杀鱼模型可加速衰老研究周期,助力新型抗衰策略的验证。

 05 

小结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城市,mRNA是施工图纸,核糖体是工人,蛋白质是建筑物。衰老的大脑,不是图纸坏了,而是工人搬砖的路上频频被绊住脚——尤其是在运送“核心建材”时。久而久之,城市的重要设施就会缺失或损坏,这就是我们在衰老中看到的认知和功能退化。
衰老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从分子层面一点一滴累积的“施工延误”。理解这些微观过程,不仅让我们更接近破解衰老的密码,也为未来延缓脑衰老、对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蛋白质组学技术以"分子侦探"之姿,在非洲青鳉鱼衰老模型中首次锁定大脑功能衰退的元凶:当基因指令(RNA)与蛋白质执行严重脱节时,翻译机制崩溃导致富碱性蛋白合成瘫痪,而蛋白质组学不仅精准捕捉到翻译卡顿与修饰异常(如线粒体呼吸链蛋白乙酰化失控),更揭示出传统转录组分析无法触及的衰老本质——蛋白质网络的动态失衡才是神经退行病变的推手。这项研究为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提供了全新靶点,彰显蛋白质组学在破译衰老密码中不可替代的"解码器"作用。
参考文献: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k3079
问询(英文)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