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蛋白基因组到免疫微环境:KRAS G12驱动的肺腺癌(LUAD)新解

阅读量 :94

2025年9月14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志毅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在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KRAS G12 mutations reveal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通过9479例泛癌队列(其中3523例肺癌)构建KRAS变异及其相互作用的基因组图谱(NGS);随后对96名LUAD患者样本(包括KRAS G12突变和野生型)进行LC-MS/MS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与KRAS G12突变相关的蛋白质变化。之后通过多重免疫组化(mIHC)评估TIME,研究不同KRAS突变类型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外加近邻标记互作蛋白组定位KRAS G12各突变类型的潜在效应分子,旨在回答:KRAS G12(尤其 G12C)如何重塑蛋白网络与免疫微环境,并据此实现可转化的分层与靶点开发。

图形摘要

肺癌负担与LUAD现状肺癌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中国同样负担沉重;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腺癌(LUAD)是其中最常见亚型。传统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但多数患者发现即晚期,难以治愈。近年来免疫与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存,但总体获益存在异质性,亟需发现更精准的分型与靶点,为临床决策提供“可落地”的标志物
多组学进展与空白:既往LUAD的多组学研究(基因组、蛋白组、磷酸化组等)已揭示分子分型与潜在药物靶点,但多数工作并未按驱动基因做精细分层。而KRAS是LUAD中最常见的致癌基因之一,其中G12位点突变在约30% LUAD中出现,并与较差预后相关,因此有必要对“KRAS定义的人群”做更精细的蛋白基因组学解析。
免疫微环境(TIME)与KRAS:KRAS突变可通过多条通路介导免疫逃逸,例如上调PD-L1、促进IL-10/TGF-β分泌、影响Treg浸润;在NSCLC中,KRAS G12C通常伴随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与更高PD-L1表达。尤其是KRAS/TP53共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治疗(ICB)获益存在关联,这意味着KRAS型别与共突变图谱可能决定TIME状态与免疫治疗反应。

01 KRAS基因突变谱

基于SYSUCC队列(本次研究队列),最常突变为TP53(62.2%),随后是KRAS(23.9%)、APC(23.8%)与EGFR(22.0%);在肺癌中则以TP53 59.0%、EGFR 51.0%、LRP1B 16.1%与KRAS 10.6%为特征(Fig1 A),且中国人群TP53突变率显著高于MSKCC队列(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p=0.009,Fig1 B)。此外,KRAS突变亚型呈现差异:肺癌以G12C最突出,而在泛癌层面G12D/G12V/G13D更常见(Fig1 C);通路关系上KRAS与EGFR明显互斥(SELECT:肺癌41个相互作用,含33个互斥),而KRAS与TP53未见显著互作(Fig1 D)。与KRAS状态相关的高频伴随改变包括LRP1B、STK11、KEAP1、ATM等。等位基因层面,G12C富集LRP1B/RBM10/KEAP1/STK11,而G12D/G12V更偏PIK3CA/PIK3CG/NKX2-1/TERT/SETBP1等;多抑制子(如TP53/LRP1B/STK11)联合突变在KRAS突变肿瘤更常见,且较少见于G12C(Fig1 E)。临床关联方面,肿瘤突变负荷(TMB)在KRAS-MUT(野生型/突变型)尤其G12C最高(Fig1 F),微卫星高不稳定(MSI-H)略增且主要见于G12D(Fig1 G);生存上KRAS WT(野生型/突变型)优于MUT(肺癌中位DFS 58.7 vs 40.1月, Fig1 H)。

Figure 1

02 LUAD患者不同KRAS G12突变亚型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为了揭示与KRAS G12突变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者对96份初治和手术切除的LUAD样本进行了深度蛋白质组学分析。在由31例KRAS WT患者、22例KRAS G12C患者、21例KRAS G12D患者和22例KRAS G12V患者组成的前瞻性队列里,总共定量到了11529个蛋白、四个亚组共有的蛋白为10601个(Fig2 A)。KRAS-MUT患者DFS更差,而G12C/D/V之间DFS不显著分离(Fig2 B)。通路层面显示相较于WT组,RNA与代谢相关蛋白整体下调,分子转运、RTK/PI3K-AKT/免疫/应激/黏附等在KRAS-G12组上调(Fig2 C)。为了区分KRAS MUT和WT,经过差异统计、预后评估等筛选策略,有31个候选蛋白经LASSO的进一步筛选,最终构建了一个11个蛋白的panel,在区分KRAS状态上显著优于单个指标并获外部数据验证(AUC=0.95,Fig2 D)。当KRAS与TP53共突变时,细胞周期/DNA修复/脂代谢等关键通路出现协同失衡,DFS最差,提示共突变驱动的强烈致癌表型与潜在的靶向/免疫治疗指征(Fig2 E)。

Figure 2

03 KRAS G12突变特征蛋白及基于蛋白组的分子分型

进一步,他们从KRAS WT/G12C/G12D/G12V四组中筛出609个“特征蛋白”(WT组260个、G12C组154个、G12D组138个、G12V组57个,Fig3 A)。通过GSEA富集分析发现WT组以代谢相关蛋白为主,而G12C组显著激活免疫相关通路(Fig3 B)。多种蛋白与预后显著相关(如CRYM/GLS保护;CTSD/CPS1/NOP2风险,Fig3 C),这些表达模式在FFPE组织、细胞蛋白组与外部临床蛋白组中得到验证(Fig3 D)。

随后,团队对96例样本进行无监督聚类得到三种蛋白质组亚型S1=48,S2=34,S3=14,其中S2亚型预后最差(Fig3 E、F)。GO富集分析显示,S1代谢/黏附异常、以早期病灶和野生型KRAS/TP53为主;S2免疫调节型;S3激素代谢紊乱/蛋白糖基化(Fig3 G)。且PLOD2、CTSL、MSR1、MMP12、TREM1在S2上调并能高准确度识别S2,具备分层与预测潜力(Fig3 H)。

Figure 3

04 KRAS G12突变LUAD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图谱

基于对54例LUAD切片的多重免疫荧光(mIHC),研究者进一步系统刻画了KRAS G12突变对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影响(Fig4 A):G12C患者肿瘤内CD8⁺、PD1⁺、CD68⁺(含M2:CD68⁺CD163⁺)浸润更高;S2亚型(免疫调节型)浸润最强;KRAS×TP53共突变可进一步放大CD8⁺T与巨噬细胞的浸润,而仅TP53突变的样本最低(Fig4 B)。相关网络显示,CD8⁺PD1⁺与“预后特征蛋白”的耦合最强,B细胞(CD19⁺)最弱(Fig4 C);在分组对比中,WT的蛋白–免疫相关网络更“致密”,提示不同KRAS背景下TIME的调控轴不同,为理解G12C的免疫学表型及后续免疫治疗分层提供了依据(Fig4 D)。

Figure 4

04 KRAS邻近蛋白质组学揭示SLC4A7-乳酸轴连接代谢与免疫抑制机制

本文作者构建了基于快速邻近标记的蛋白质组学流程PhastID,在不改变KRAS定位与致癌性的前提下,于HEK293中稳定表达phBPL-KRAS,系统绘制突变KRAS的邻近相互作用蛋白组:每个等位基因识别245~436个互作蛋白、合计528个非冗余蛋白,约45%为文献已知,G12V的互作显著减少(Fig5 A)。等位基因特异分析显示共同涉及多条致癌通路,而G12C特异富集离子转运体(如SLC12A2、SLC4A7,Fig5 B、C)。SLC4A7与KRAS-G12C直接互作并在G12C肿瘤上调,其表达与细胞系乳酸水平正相关,敲低可致乳酸在胞内积聚;同时SLC16A3在G12C上调并与SLC4A7强相关。由此提出模型:KRAS→mTORC1↑→糖酵解↑→乳酸↑;SLC4A7(协同SLC16A3)促乳酸外排,造成“胞内碱化/胞外酸化”的酸性TIME(Fig5 D)。

mIHC显示SLC4A7高伴随CD8⁺PD1⁺T和CD68⁺CD163⁺M2浸润升高;公开NSCLC队列中PD-1应答者SLC4A7更高;药物S0859抑制SLC4A7会扰动免疫相关基因表达(Fig5 E)。临床上,SLC4A7高表达→DFS更差;SLC16A3单独不显著,但SLC4A7+SLC16A3双高预后最差,提示二者在塑造免疫抑制、代谢有利的微环境中具有协同作用并具备联合干预与分层标志物潜力(Fig5 F)。

Figure 5

该研究在近万例泛癌与3523例肺癌基因组图谱基础上,结合96例KRAS G12突变LUAD样本的蛋白质组与免疫特征,描绘出“等位基因—共突变—通路—TIME”的一体化图景:肺癌以G12C最突出,常与TP53等共突变;蛋白质组将患者分为三亚型,其中S2免疫调节型(富集G12C/TP53,TMB高)预后最差但最可能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受益。
近邻互作(PhastID)进一步锁定SLC4A7为G12C关键节点:通过mTORC1→糖酵解→乳酸外排(与SLC16A3协同)造成酸性TIME、增加CD8⁺PD1⁺与M2浸润并指向更差DFS。整体提示:KRAS分层(特别是G12C/TP53与SLC4A7/SLC16A3轴)可作为分层生物标志物与联合治疗靶点,但仍需功能与临床验证。

2025年9月14日,暨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志毅课题组与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团队在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上发表了题为“Integrative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human lung adenocarcinoma with KRAS G12 mutations reveals molecular pathogenesis” 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通过9479例泛癌队列(其中3523例肺癌)构建KRAS变异及其相互作用的基因组图谱(NGS);随后对96名LUAD患者样本(包括KRAS G12突变和野生型)进行LC-MS/MS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与KRAS G12突变相关的蛋白质变化。之后通过多重免疫组化(mIHC)评估TIME,研究不同KRAS突变类型对免疫细胞浸润的影响,外加近邻标记互作蛋白组定位KRAS G12各突变类型的潜在效应分子,旨在回答:KRAS G12(尤其 G12C)如何重塑蛋白网络与免疫微环境,并据此实现可转化的分层与靶点开发。

图形摘要

肺癌负担与LUAD现状肺癌居全球恶性肿瘤发病首位,中国同样负担沉重;其中约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腺癌(LUAD)是其中最常见亚型。传统治疗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但多数患者发现即晚期,难以治愈。近年来免疫与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部分晚期患者的生存,但总体获益存在异质性,亟需发现更精准的分型与靶点,为临床决策提供“可落地”的标志物
多组学进展与空白:既往LUAD的多组学研究(基因组、蛋白组、磷酸化组等)已揭示分子分型与潜在药物靶点,但多数工作并未按驱动基因做精细分层。而KRAS是LUAD中最常见的致癌基因之一,其中G12位点突变在约30% LUAD中出现,并与较差预后相关,因此有必要对“KRAS定义的人群”做更精细的蛋白基因组学解析。
免疫微环境(TIME)与KRAS:KRAS突变可通过多条通路介导免疫逃逸,例如上调PD-L1、促进IL-10/TGF-β分泌、影响Treg浸润;在NSCLC中,KRAS G12C通常伴随更高的肿瘤突变负荷(TMB)与更高PD-L1表达。尤其是KRAS/TP53共突变与免疫检查点治疗(ICB)获益存在关联,这意味着KRAS型别与共突变图谱可能决定TIME状态与免疫治疗反应。

01 KRAS基因突变谱

基于SYSUCC队列(本次研究队列),最常突变为TP53(62.2%),随后是KRAS(23.9%)、APC(23.8%)与EGFR(22.0%);在肺癌中则以TP53 59.0%、EGFR 51.0%、LRP1B 16.1%与KRAS 10.6%为特征(Fig1 A),且中国人群TP53突变率显著高于MSKCC队列(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p=0.009,Fig1 B)。此外,KRAS突变亚型呈现差异:肺癌以G12C最突出,而在泛癌层面G12D/G12V/G13D更常见(Fig1 C);通路关系上KRAS与EGFR明显互斥(SELECT:肺癌41个相互作用,含33个互斥),而KRAS与TP53未见显著互作(Fig1 D)。与KRAS状态相关的高频伴随改变包括LRP1B、STK11、KEAP1、ATM等。等位基因层面,G12C富集LRP1B/RBM10/KEAP1/STK11,而G12D/G12V更偏PIK3CA/PIK3CG/NKX2-1/TERT/SETBP1等;多抑制子(如TP53/LRP1B/STK11)联合突变在KRAS突变肿瘤更常见,且较少见于G12C(Fig1 E)。临床关联方面,肿瘤突变负荷(TMB)在KRAS-MUT(野生型/突变型)尤其G12C最高(Fig1 F),微卫星高不稳定(MSI-H)略增且主要见于G12D(Fig1 G);生存上KRAS WT(野生型/突变型)优于MUT(肺癌中位DFS 58.7 vs 40.1月, Fig1 H)。

Figure 1

02 LUAD患者不同KRAS G12突变亚型的蛋白质组学特征
为了揭示与KRAS G12突变相关的蛋白质组学特征,研究者对96份初治和手术切除的LUAD样本进行了深度蛋白质组学分析。在由31例KRAS WT患者、22例KRAS G12C患者、21例KRAS G12D患者和22例KRAS G12V患者组成的前瞻性队列里,总共定量到了11529个蛋白、四个亚组共有的蛋白为10601个(Fig2 A)。KRAS-MUT患者DFS更差,而G12C/D/V之间DFS不显著分离(Fig2 B)。通路层面显示相较于WT组,RNA与代谢相关蛋白整体下调,分子转运、RTK/PI3K-AKT/免疫/应激/黏附等在KRAS-G12组上调(Fig2 C)。为了区分KRAS MUT和WT,经过差异统计、预后评估等筛选策略,有31个候选蛋白经LASSO的进一步筛选,最终构建了一个11个蛋白的panel,在区分KRAS状态上显著优于单个指标并获外部数据验证(AUC=0.95,Fig2 D)。当KRAS与TP53共突变时,细胞周期/DNA修复/脂代谢等关键通路出现协同失衡,DFS最差,提示共突变驱动的强烈致癌表型与潜在的靶向/免疫治疗指征(Fig2 E)。

Figure 2

03 KRAS G12突变特征蛋白及基于蛋白组的分子分型

进一步,他们从KRAS WT/G12C/G12D/G12V四组中筛出609个“特征蛋白”(WT组260个、G12C组154个、G12D组138个、G12V组57个,Fig3 A)。通过GSEA富集分析发现WT组以代谢相关蛋白为主,而G12C组显著激活免疫相关通路(Fig3 B)。多种蛋白与预后显著相关(如CRYM/GLS保护;CTSD/CPS1/NOP2风险,Fig3 C),这些表达模式在FFPE组织、细胞蛋白组与外部临床蛋白组中得到验证(Fig3 D)。

随后,团队对96例样本进行无监督聚类得到三种蛋白质组亚型S1=48,S2=34,S3=14,其中S2亚型预后最差(Fig3 E、F)。GO富集分析显示,S1代谢/黏附异常、以早期病灶和野生型KRAS/TP53为主;S2免疫调节型;S3激素代谢紊乱/蛋白糖基化(Fig3 G)。且PLOD2、CTSL、MSR1、MMP12、TREM1在S2上调并能高准确度识别S2,具备分层与预测潜力(Fig3 H)。

Figure 3

04 KRAS G12突变LUAD患者的肿瘤免疫微环境图谱

基于对54例LUAD切片的多重免疫荧光(mIHC),研究者进一步系统刻画了KRAS G12突变对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的影响(Fig4 A):G12C患者肿瘤内CD8⁺、PD1⁺、CD68⁺(含M2:CD68⁺CD163⁺)浸润更高;S2亚型(免疫调节型)浸润最强;KRAS×TP53共突变可进一步放大CD8⁺T与巨噬细胞的浸润,而仅TP53突变的样本最低(Fig4 B)。相关网络显示,CD8⁺PD1⁺与“预后特征蛋白”的耦合最强,B细胞(CD19⁺)最弱(Fig4 C);在分组对比中,WT的蛋白–免疫相关网络更“致密”,提示不同KRAS背景下TIME的调控轴不同,为理解G12C的免疫学表型及后续免疫治疗分层提供了依据(Fig4 D)。

Figure 4

04 KRAS邻近蛋白质组学揭示SLC4A7-乳酸轴连接代谢与免疫抑制机制

本文作者构建了基于快速邻近标记的蛋白质组学流程PhastID,在不改变KRAS定位与致癌性的前提下,于HEK293中稳定表达phBPL-KRAS,系统绘制突变KRAS的邻近相互作用蛋白组:每个等位基因识别245~436个互作蛋白、合计528个非冗余蛋白,约45%为文献已知,G12V的互作显著减少(Fig5 A)。等位基因特异分析显示共同涉及多条致癌通路,而G12C特异富集离子转运体(如SLC12A2、SLC4A7,Fig5 B、C)。SLC4A7与KRAS-G12C直接互作并在G12C肿瘤上调,其表达与细胞系乳酸水平正相关,敲低可致乳酸在胞内积聚;同时SLC16A3在G12C上调并与SLC4A7强相关。由此提出模型:KRAS→mTORC1↑→糖酵解↑→乳酸↑;SLC4A7(协同SLC16A3)促乳酸外排,造成“胞内碱化/胞外酸化”的酸性TIME(Fig5 D)。

mIHC显示SLC4A7高伴随CD8⁺PD1⁺T和CD68⁺CD163⁺M2浸润升高;公开NSCLC队列中PD-1应答者SLC4A7更高;药物S0859抑制SLC4A7会扰动免疫相关基因表达(Fig5 E)。临床上,SLC4A7高表达→DFS更差;SLC16A3单独不显著,但SLC4A7+SLC16A3双高预后最差,提示二者在塑造免疫抑制、代谢有利的微环境中具有协同作用并具备联合干预与分层标志物潜力(Fig5 F)。

Figure 5

该研究在近万例泛癌与3523例肺癌基因组图谱基础上,结合96例KRAS G12突变LUAD样本的蛋白质组与免疫特征,描绘出“等位基因—共突变—通路—TIME”的一体化图景:肺癌以G12C最突出,常与TP53等共突变;蛋白质组将患者分为三亚型,其中S2免疫调节型(富集G12C/TP53,TMB高)预后最差但最可能从免疫检查点阻断(ICB)受益。
近邻互作(PhastID)进一步锁定SLC4A7为G12C关键节点:通过mTORC1→糖酵解→乳酸外排(与SLC16A3协同)造成酸性TIME、增加CD8⁺PD1⁺与M2浸润并指向更差DFS。整体提示:KRAS分层(特别是G12C/TP53与SLC4A7/SLC16A3轴)可作为分层生物标志物与联合治疗靶点,但仍需功能与临床验证。
问询(中文)

公众号